“早上一罐功能饮料,不然打不起精神。”
在成都春熙路的一家便利店,24 岁的设计师小周正拎着一罐“无糖能量+咖啡因”的新品,收银员笑着说:“这个最近卖得特别快,学生和上班族都爱买。”
近两年,“新式功能饮料”成了便利店饮品区的新宠——标签上写着**“0 蔗糖、低卡、添加电解质、含 B 族维生素”**,外包装比传统能量饮料更潮流,广告也更强调“健康”“轻负担”。那么,这些饮料真的比传统功能饮料健康吗?
根据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》(GB/T 10789-2021),功能饮料属于特殊饮料类别,主要添加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成分,比如咖啡因、牛磺酸、电解质、维生素等。
所谓“新式”,主要指近三年流行的配方升级版本:
少糖或无糖:用代糖(赤藓糖醇、三氯蔗糖)替代蔗糖
成分多元化:加入多种维生素、矿物质、植物提取物(如瓜拉纳、绿茶提取物)
包装年轻化:主打高颜值罐身和限量联名款
精神需求
上班族、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提神,咖啡因能快速发挥作用。
社交属性
打游戏、通宵看剧时,功能饮料常被当作“搭子饮品”。
口感升级
新式功能饮料口味更多样,酸甜度调整更接近碳酸饮料,降低了入口门槛。
在营养师看来,配料表就是最直观的“健康晴雨表”,尤其要注意这三类成分:
1. 咖啡因含量
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》(GB 13432-2013)规定,咖啡因含量需标明。
成人每日咖啡因摄入建议上限为 400mg(约等于 4–5 杯咖啡)。
有些功能饮料每罐(250ml)就含 80–120mg 咖啡因,如果一天喝 3 罐,就接近上限。
2. 代糖与甜味剂
无糖不等于无热量,部分代糖在肠胃敏感人群中可能引发不适(如赤藓糖醇大剂量摄入导致腹胀)。
长期依赖高甜味饮料,可能影响味觉敏感度,对低甜度食物兴趣下降。
3. 钠与电解质
运动场景下补充电解质有意义,但如果日常久坐,高钠摄入反而可能增加血压风险。
部分饮料每罐钠含量达 200mg,占成人每日建议摄入量的 10% 左右。
案例 1:阿亮(26 岁,程序员)
连续加班一周,每天两罐含咖啡因 90mg 的功能饮料。短期精神状态提升,但一停喝就觉得疲劳感加重,晚上入睡变困难。
案例 2:小陈(22 岁,大学生)
军训期间每天喝一罐含电解质的无糖功能饮料,缓解了部分体力消耗带来的乏力,但后来发现自己对普通白开水的接受度下降,总想喝味道更重的饮品。
看配料表:成分排列越靠前,含量越高。优先选择咖啡因含量标注清晰、甜味剂不过量的产品。
注意饮用场景:高强度运动后可选含电解质款,普通办公学习时可选低咖啡因款。
控制总量:一周 3–4 罐以内更稳妥,避免长期高频依赖。
关注身体反馈:出现心悸、失眠、胃部不适应及时停饮,并调整作息。
新式功能饮料的确在口味和配方上比传统版本更贴近年轻人口味,但“健康”更多取决于成分、饮用量和场景。看懂配料表、控制频率,才能在享受提神的同时减少对身体的长期负担。
信息来源:
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》(GB/T 10789-2021)
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》(GB 13432-2013)
国家卫健委营养与健康指南(2025年版)
版权声明:本文由三香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