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点:深圳南山一间不起眼的会议室
时间:周二上午 10 点
人物:
李工:通信协议研发负责人
我:蹲点采访的记录者
李工在白板上画了两个方框,分别写着“质检智能体”和“仓储智能体”,中间拉了一条波浪线。
“这就是我们最初遇到的麻烦。”他指着波浪线说,“双方都有能力,可一开口就是各说各话。一个用毫米做单位,另一个用英寸;一个把库存叫 stock,另一个叫 inventory。”
我笑着问:“就像两个人,一个说方言,一个说外语?”
“差不多,只是这里不仅是词不一样,数据结构也不一样。”
“像一套事先商量好的暗号。”李工举了个例子:
“假设质检那边发现了 10 个有瑕疵的零件,要通知仓储做分拣。通信协议会规定:数字放哪,单位是什么,字段叫什么,哪部分需要加密。”
这样一来,不管是本地机器,还是千里之外的另一台智能体,收到的消息都是“格式对齐”的。
上午十点半,技术团队正用两台不同厂商的机器人做测试。屏幕上滚动的调试日志里,有一行闪烁:
yaml复制编辑[INFO] Protocol Match Success — Task ID: 4723
李工解释:“这是协议握手成功的提示,意思是双方确认能用同一套规则说话。”
我注意到,只要握手失败,工程师就会立刻停下来查字段、单位、甚至标点符号——细到这一层,才能保证任务顺利下发。
我问李工:“这么底层的东西,用户真的在意吗?”
他摇摇头:“用的时候他们不关心,但一旦出错,就全世界都知道。比如一个电商仓库,如果订单状态更新延迟了 3 分钟,前端显示没货、后台显示有货,客服、仓储、配送全乱套。”
统一格式:确保双方收到的是同一种“语言”。
传输确认:发出去的不算数,要收到“我收到了”才行。
安全校验:防止假消息混进来,比如伪造的指令。
李工笑说:“其实它不神秘,做好这三步就能让大部分智能体合作起来。”
标准不统一:不同厂商各有一套,互通要靠适配层。
升级成本:一旦协议改动,所有接入方都要跟着更新。
安全与速度的平衡:加密越多越安全,但延迟也会变大。
快中午时,李工收起白板笔,对我说:
“智能体通信协议不是亮在台面上的东西,但它决定了你能不能把一个想法变成一堆机器的协作动作。”
走出会议室时,我突然想起早上那条波浪线——有了协议,它不再是阻隔,而是一条清晰的通路。
总结给没时间看全文的人:
智能体通信协议是一套让不同智能体“说同一种语言”的规则,涵盖数据格式、传输方式和安全机制。它的存在感不高,但一旦缺席,协作系统就会变成“各唱各的调”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三香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