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夕节后的垃圾桶前,一群年轻人打着手电筒兴奋地翻找,这不是街头流浪汉的无奈之举,而是一种风靡社交媒体的新潮流。
2025年七夕节后的第一天晚上,在北京朝阳区某商圈附近,几名年轻人正拿着手机和夹子,在垃圾桶里仔细翻找。不到十分钟,一位小伙突然欢呼:“找到了!一支没拆封的口红!”1
这种被称为“七夕垃圾桶寻宝”的活动近期在社交媒体上爆火,参与者主要是20-35岁的年轻人。他们不仅在现实中组队“寻宝”,还在线上分享“战利品”:未拆封的化妆品、完好无损的玩具、甚至还有全新未使用的电子产品。
七夕节第二天,全国各地商圈周边的垃圾桶突然成了香饽饽。从晚上八点开始,陆续有年轻人带着手套、夹子和手电筒在垃圾桶周围“蹲点”。
参与者小李表示:“我在小红书看到很多人分享‘寻宝’经历,好奇就试试看。”他第一次参与就找到了一个全新蓝牙耳机,“感觉像挖到宝藏一样”。1
这种现象不只在一线城市出现,二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也加入了“寻宝”行列。抖音上,“七夕垃圾桶寻宝”话题视频播放量已突破8000万次,不少视频展示了各种令人惊讶的发现。
除了实体寻宝,线上还有“云寻宝”直播。一些主播打着“带你看世间百态”的旗号,直播翻找垃圾桶的过程,吸引了不少观众围观和打赏。
为什么年轻人会对翻垃圾桶产生兴趣?心理学家认为这反映了多种心理需求的结合。
首先是好奇心和探险心理。人类天生具有探索未知的欲望,寻宝活动满足了这种本能需求。不确定能找到什么的神秘感,让过程充满了刺激性和趣味性。
其次是经济实惠的考量。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,找到有价值且可免费使用的物品,确实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。尤其是找到全新未拆封的商品,这种“捡漏”的快乐非常直接。1
还有社交与分享的驱动。找到有趣物品后,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经历可以获得关注和点赞,这种社交认可对年轻人来说尤为重要。线上互动又进一步推动了线下行为的扩散。
七夕垃圾桶寻宝热的背后,折射出节日消费中存在的浪费现象。
节日礼品往往存在着“不对等赠送”现象。一方花大价钱购买礼物,但可能完全不符合另一方的需求或品味,导致礼物被丢弃的命运。
冲动消费也是主要原因之一。节日氛围下,人们容易购买不实用的商品作为礼物。当收到礼物的一方发现并不需要时,这些商品最终只能被丢弃。
此外,礼品过度包装问题也不容忽视。许多礼品被多层包装,内部还有各种填充物,这些包装往往在拆开后就被立即丢弃,增加了垃圾量。1
随着“垃圾桶寻宝”热潮兴起,各方面的争议也随之而来。
卫生安全专家对此表示担忧。垃圾桶内的物品可能携带细菌、病毒等健康隐患,随意翻找可能带来健康风险。尤其是化妆品、食品等直接接触人体的物品,安全性无法保障。
法律界人士指出,从法律角度看,丢弃在垃圾桶的物品属于无主物,谁先捡到就归谁所有。但如果捡到的物品价值巨大,如贵重首饰或大量现金,可能需要上交有关部门。1
城市管理部门则提醒,寻宝过程中应注意保持环境整洁,不得随意散落垃圾,否则可能因违反《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》而被处罚。
如果你也想尝试“垃圾桶寻宝”,需要注意以下事项,确保安全合法。
选择合适地点很重要。商圈周边的垃圾桶通常“含宝量”较高,特别是高档商场、电影院和餐厅附近的垃圾桶。住宅区的垃圾桶则不太可能有意外收获。
必备工具包括:一次性手套、长夹子、手电筒(或手机照明)和消毒喷雾。切记不要直接用手接触垃圾桶内物品,确保个人卫生安全。1
时间选择也有讲究。最佳时间是节日当晚到次日凌晨,太早可能还没有人丢弃礼物,太晚则可能被保洁人员清理完毕。
保持良好心态是关键。不要指望靠这个发财,将其视为一种娱乐和社交活动,而不是赚钱手段,才能获得真正乐趣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三香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