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安徽造的车,正开向全国。”
今年 7 月,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半年报中有一组数据引人关注:上半年全省汽车产量 214 万辆,连续第三年位居全国第一。合肥、芜湖、滁州、马鞍山等地的汽车产业集群,已经形成从整车到零部件、从研发到销售的完整链条。
但在“汽车第一省”这四个字背后,不仅有数据,还有数十年的产业积累与新一轮的技术赛跑。
上世纪 90 年代末
芜湖奇瑞汽车的崛起,开启了安徽整车制造的第一波高光时期。奇瑞依靠自主研发发动机和低成本整车,迅速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。
2010 年后
合肥市政府引入江淮汽车新能源项目,开始布局电动轻型车和商用车领域。
2020 年起
造车新势力代表蔚来汽车将中国总部落户合肥,获得 70 亿元战略投资。短短三年,蔚来不仅在本地建成工厂,还带动了上下游超 300 家配套企业落地。
截至 2025 年 7 月,安徽主要整车企业及产能分布:
奇瑞集团(芜湖、蚌埠、滁州):年产能 150 万辆,出口占比超 40%
江淮汽车(合肥、安庆):年产能约 80 万辆,新能源占比逐年提高
蔚来汽车(合肥):年产能 30 万辆,主要生产高端电动 SUV 与轿车
大众安徽(合肥):大众集团在中国的新能源基地,规划产能 35 万辆
安徽零部件产业有两个显著特点:
本地配套率高
合肥经开区、芜湖高新区聚集了车身、底盘、电池、电驱等全链条企业。比如国轩高科(动力电池)、安凯车桥(底盘系统)、中鼎股份(橡胶密封)。
出口竞争力强
2024 年安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突破 200 亿元,主要销往欧洲和东南亚。
区位与交通:位于长三角腹地,铁路、高速和港口网络完善,便于零部件和整车的全国分销
政策扶持:省市两级政府对新能源汽车项目提供土地、税收、融资等多方面支持
人才与研发:合肥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,为产业输送研发与工程技术人才
产业协同:家电、机械、材料等配套产业成熟,为汽车制造提供协同优势
安徽省汽车工程学会副会长王建(化名)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:
“安徽的优势在于整车与零部件的相互拉动,以及新能源和出口市场的双轮驱动。未来几年,如果在智能驾驶和海外渠道上继续投入,安徽有机会保持领先。”
机会
新能源汽车出口持续增长
智能驾驶、车联网技术的应用落地
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协同效应增强
挑战
行业内卷激烈,价格战可能压缩利润
海外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出口不确定性
对高端研发和品牌溢价能力的持续考验
“汽车第一省”不仅是一串漂亮的数据,更是一条完整产业链多年沉淀的结果。对于投资者和从业者来说,安徽的整车与零部件版图仍在扩张,但能否稳坐头把交椅,还要看能否在技术创新与全球市场中保持速度。
信息来源:
安徽省统计局《2025 年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》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(2025 年 7 月)
各车企 2024–2025 年财报与官方公告
版权声明:本文由三香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