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紫外线强度普遍处于全年最高水平,不管是在海边玩水、爬山徒步,还是在城市通勤,防晒都决定了你的皮肤能不能在秋冬依旧白净细腻。很多人觉得防晒就是随便抹一层防晒霜,但其实里面的学问不少。今天这份攻略,帮你搞清楚防晒怎么选、怎么用、用多少、多久补,还附上防晒护肤避坑指南。
紫外线强度高峰:上午 10 点到下午 3 点。
UVA 与 UVB 差异:
UVA:波长长,能穿透玻璃,引起皮肤老化、长斑。
UVB:波长短,容易导致晒伤、红肿。
防晒指数看法:
SPF:主要防 UVB,指数越高防护时间越长。
PA:主要防 UVA,“+”号越多防护力越强。
油皮:选水感、啫喱质地,控油清爽。
干皮:选乳液、霜状,滋润度高。
敏感肌:优先选物理防晒,减少化学成分刺激。
日常通勤:SPF30+/PA+++即可,清爽不闷痘。
户外运动:SPF50+/PA++++,防水耐汗。
海边/高原:高倍数+防水型,并注意及时补涂。
物理防晒成分:二氧化钛、氧化锌(适合敏感肌)。
化学防晒成分:阿伏苯宗、奥克立林等(质地轻薄)。
混合型:兼顾防护与肤感。
用量足够:
面部建议一元硬币大小的量,才能达到标示防护力。
顺序正确:
护肤 → 防晒 → 彩妆。
均匀涂抹:
额头、鼻梁、颧骨、耳朵、脖子都要覆盖。
补涂频率:
日常:约每 2–3 小时补一次。
户外出汗/下水后:立即补涂。
防晒帽:帽檐至少 7cm。
太阳镜:UV400 级别以上。
防晒衣:UPF50+,户外活动利器。
遮阳伞:银胶涂层更有效阻隔紫外线。
降温镇静:晒后皮肤发热可用冰镇毛巾敷 5–10 分钟。
补水保湿:用温和的补水面膜或喷雾,不要用含酒精产品。
修复成分:芦荟胶、积雪草、泛醇都有助缓解晒后不适。
避免二次刺激:晒后 3 天内避免去角质或使用高浓度酸类护肤品。
误区 1:阴天或室内不用防晒 → UVA 依旧能穿透玻璃。
误区 2:一次涂一整天 → 防护力会随时间和摩擦下降。
误区 3:粉底带防晒指数可以替代防晒霜 → 涂量不足,效果大打折扣。
误区 4:高倍数就一定更好 → SPF50 对大多数人已足够,高倍可能增加闷痘风险。
防晒是全年护肤的核心环节之一,尤其在夏季,不仅关乎美白,还影响皮肤健康。只要做到选对产品 + 正确涂抹 + 定时补涂 + 晒后修复,无论是在城市通勤还是户外旅行,你都能从早白到晚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三香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