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二三十年,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:夏天越来越长,冬天越来越短,气温动不动就突破历史极值。2025年这个夏天,北京、重庆、南京等地的高温天数都创下了近50年的纪录。那么,为什么气温会一年比一年高?这背后有自然规律,也有人为因素。
全球变暖,是科学界早已确认的趋势。根据世界气象组织(WMO)2024年年度报告,过去十年(2015-2024)的全球平均气温,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了1.23℃,而这个数字在加速上升。
温室气体浓度增加
二氧化碳、甲烷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滞留,使地球散热能力下降,就像盖了层“保温被”。
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达到423ppm(百万分之一浓度),创下历史新高。
人类活动的影响
化石能源燃烧(煤、石油、天然气)、水泥生产、森林砍伐等,都在加速温室气体排放。
中国、美国、印度等工业和人口大国,对全球气温变化的影响尤为显著。
除了平均气温变高,我们更明显感受到的是极端高温天气的增多。
热浪更持久
以前高温可能持续3-4天,现在动辄一两周。长时间的热浪不仅让人感觉闷热,还会导致夜间温度居高不下。
城市热岛效应
大城市的水泥、沥青吸热快、散热慢。夜晚地面储存的热量释放,使城市夜间气温比郊区高出2-4℃。
你会发现,晚上回家走在马路上,脚底的热气依然往上冒。
气候异常连锁反应
厄尔尼诺现象在近几年更为频繁,比如 2023-2024 年的强厄尔尼诺,使全球平均气温创下有记录以来新高。
森林就像地球的“空调”,不仅能吸收二氧化碳,还能通过蒸腾作用降低气温。
但联合国粮农组织(FAO)数据显示,全球每年依然有1,000万公顷森林消失,而荒漠化、土地退化的面积在扩大。
举个例子:
在一些发展中国家,为了发展畜牧业和农作物种植,大量热带雨林被砍伐,这不仅减少了碳汇,还让土壤失去保湿能力,加剧了区域性高温。
冰川像一面巨大的反光镜,把太阳光反射回太空。但随着全球升温,冰川面积持续缩小,反射率下降,地表吸收更多热量,这叫做正反馈效应。
北极海冰面积在2024年创下自1979年卫星观测以来的次低值
融化的冰雪也改变了海洋洋流,进一步影响全球气候系统
虽然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,但个人和社会层面的行动都很重要。
减少碳排放
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或骑行
家庭使用节能灯、变频空调等节能产品
支持可再生能源项目(如光伏发电)
增加绿化
家庭阳台种植绿植
社区参与植树活动
推广屋顶花园、垂直绿化
合理安排作息应对高温
避免正午外出
注意补水、防中暑
老年人、孕妇、慢病患者要提前准备降温措施
长时间暴露在35℃以上的高温环境中,容易导致中暑甚至热射病。
高温期间减少剧烈运动,特别是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。
如果出现持续头晕、心慌、体温升高到40℃以上,应立即送医。
《世界气象组织2024年度气候报告》
联合国粮农组织(FAO)森林资源评估
NOAA(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)气候监测中心
💬结语
气温一年比一年高,并不是我们的错觉,而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。大趋势虽难逆转,但只要从政府到个人都参与减排与环保,就能让升温的速度放缓,让我们的孩子和孙辈有机会在一个更宜居的地球上生活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三香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