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碑林古玩市场淘宝攻略:老玩家教你分辨 “真家伙” 的 4 个细节
碑林博物馆旁边的古玩市场,周末比庙会还热闹。去年我陪姑父去 “捡漏”,他花 800 块买了个 “清代瓷碗”,回来被懂行的朋友说是新仿的,气得姑父三天没吃好。后来认识了在市场摆摊 20 年的老杨,才知道这里面的水有多深。
老杨说,看古玩先看 “包浆”,但很多新手被 “假包浆” 骗了。他教我个土办法:用手指蹭一下,真包浆滑溜溜的,假的(尤其是用茶水煮过的)会有点涩。去年有个小伙子买了个 “老铜锁”,看着锈迹斑斑,老杨一蹭就说 “不对”—— 真铜锈硬邦邦,假的一刮就掉,最后小伙子找摊主退了货。根据 2024 年《西安文玩行业白皮书》,市场上仿品占比超过 60%,新手很容易中招。
再说说 “款识”(就是器物上的文字)。老杨说,清代民窑的款识大多歪歪扭扭,要是看到写得太工整的,反而要小心。他给我看了个 “康熙年制” 的盘子,款识笔画粗细不一,还有个小缺口,“这才是真的,当时工匠没那么多讲究”。相反,那些字写得跟印刷体似的,多半是机器仿的。
“声音” 也是个门道。老杨敲了敲一个陶罐,“真家伙声音闷,假的脆”。他解释,老陶土烧制时温度低,密度小,声音发沉;新仿的用的是现代陶土,烧得透,声音就脆。有次一个游客买了个 “汉代陶俑”,老杨一听声音就摇头,果然游客回去找人鉴定,是建国后的仿品。
还有个隐藏技巧:看 “瑕疵”。老杨说,老物件多少有点磕碰,要是完美无瑕,要么是极品(价格极高),要么是新货。他讲了个故事:有个老板收了个 “宋代铜镜”,一点划痕都没有,以为捡了宝,结果专家一看,背面的花纹是激光雕刻的 —— 老手艺根本做不了这么精细。
给新手的建议:先逛三个月再下手,每周六上午去,老玩家多,能偷师;别买太贵的,几百块的小玩意儿练练眼;看到喜欢的,先问 “最低多少钱”,再假装打电话 “我朋友说这东西有点问题”,看摊主反应,心虚的会降价。老杨说:“古玩这行,交学费难免,但别一次交太多 —— 咱们玩的是乐子,不是赌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