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验日期:2025 年 4 月 18 日
地点:上海某智能制造实验室
记录人:我
实验室最近接入了三款不同厂商的通用型智能体,任务是帮生产线做零部件缺陷检测。厂方想知道:
“谁在实际生产环境里表现最好?”
于是,我们安排了一次为期 6 小时的基准测试。
场地:生产线旁的质检工位,旁边临时搭建了三组测试台。
设备:
厂商A智能体(版本 3.2)
厂商B智能体(版本 4.0)
厂商C智能体(版本 2.9)
测试数据:
2,000 张零部件高清照片(有标注)
现场实时采集的 500 个新样本(无标注,测试泛化能力)
指标:
准确率(判定结果与人工标注一致的比例)
平均响应时间(从接收图片到输出结果)
误报率(把合格品误判为不合格的比例)
掉线率(测试中断次数)
09:15三组智能体启动。A、B、C 同时开始批量处理历史数据。
A 的日志滚得很快,B 比它慢半拍,C 明显延迟。
10:40第一批 2,000 张照片处理完毕,初步准确率:
A:97.1%
B:96.4%
C:92.5%
13:00现场接入实时采集任务。室内光线变化、零件摆放角度不规则,三台设备表现开始分化。
A:准确率降到 94.8%,但响应时间稳定在 1.2 秒。
B:准确率 95.2%,响应时间略慢 1.6 秒。
C:准确率掉到 88.7%,有 3 次短暂掉线。
15:30模拟网络波动。A 和 B 能在 5 秒内恢复,C 断线重连花了 28 秒。
指标 | 厂商A | 厂商B | 厂商C |
---|---|---|---|
准确率(稳定光照) | 97.1% | 96.4% | 92.5% |
准确率(复杂场景) | 94.8% | 95.2% | 88.7% |
平均响应时间 | 1.2 秒 | 1.6 秒 | 2.4 秒 |
误报率 | 1.5% | 1.8% | 3.9% |
掉线次数 | 0 | 0 | 3 |
厂商A:整体表现均衡,响应时间优势明显,适合对速度要求高的流水线场景。
厂商B:在复杂场景下准确率略高于A,但速度稍慢,适合对质量判定要求极高的工艺。
厂商C:稳定性是短板,掉线和误报率较高,需要优化网络适配和模型泛化能力。
回本思路:
A 在减少停线时间上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;
B 在降低返修率上更有潜力;
C 若解决稳定性问题,可能在性价比上有竞争力。
现场工人更喜欢响应快的系统,即使准确率差 0.4%。
误报率比漏报更让人反感,因为会增加额外检验和返工。
网络波动测试很关键,但很多厂商在演示时不会主动提。
结语:
基准测试的价值,不是挑出一个“绝对最强”的智能体,而是帮企业找到最适合自己现场条件的那一个。用真实数据和环境去测,比看PPT靠谱得多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三香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