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三香资讯 > 正文内容

智能体基准测试怎么做?一份真实的实验记录

三香网2周前 (08-09)三香资讯11

实验日期:2025 年 4 月 18 日
地点:上海某智能制造实验室
记录人:我


智能体基准测试怎么做?一份真实的实验记录

一、测试背景

实验室最近接入了三款不同厂商的通用型智能体,任务是帮生产线做零部件缺陷检测。厂方想知道:

“谁在实际生产环境里表现最好?”

于是,我们安排了一次为期 6 小时的基准测试。


二、测试准备

场地:生产线旁的质检工位,旁边临时搭建了三组测试台。

设备

  • 厂商A智能体(版本 3.2)

  • 厂商B智能体(版本 4.0)

  • 厂商C智能体(版本 2.9)

测试数据

  • 2,000 张零部件高清照片(有标注)

  • 现场实时采集的 500 个新样本(无标注,测试泛化能力)

指标

  1. 准确率(判定结果与人工标注一致的比例)

  2. 平均响应时间(从接收图片到输出结果)

  3. 误报率(把合格品误判为不合格的比例)

  4. 掉线率(测试中断次数)


智能体基准测试怎么做?一份真实的实验记录

三、实验过程记录

09:15三组智能体启动。A、B、C 同时开始批量处理历史数据。

  • A 的日志滚得很快,B 比它慢半拍,C 明显延迟。

10:40第一批 2,000 张照片处理完毕,初步准确率:

  • A:97.1%

  • B:96.4%

  • C:92.5%

13:00现场接入实时采集任务。室内光线变化、零件摆放角度不规则,三台设备表现开始分化。

  • A:准确率降到 94.8%,但响应时间稳定在 1.2 秒。

  • B:准确率 95.2%,响应时间略慢 1.6 秒。

  • C:准确率掉到 88.7%,有 3 次短暂掉线。

15:30模拟网络波动。A 和 B 能在 5 秒内恢复,C 断线重连花了 28 秒。


四、结果汇总(表格)

指标厂商A厂商B厂商C
准确率(稳定光照)97.1%96.4%92.5%
准确率(复杂场景)94.8%95.2%88.7%
平均响应时间1.2 秒1.6 秒2.4 秒
误报率1.5%1.8%3.9%
掉线次数003


智能体基准测试怎么做?一份真实的实验记录

五、分析与结论

  1. 厂商A:整体表现均衡,响应时间优势明显,适合对速度要求高的流水线场景。

  2. 厂商B:在复杂场景下准确率略高于A,但速度稍慢,适合对质量判定要求极高的工艺。

  3. 厂商C:稳定性是短板,掉线和误报率较高,需要优化网络适配和模型泛化能力。

回本思路

  • A 在减少停线时间上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;

  • B 在降低返修率上更有潜力;

  • C 若解决稳定性问题,可能在性价比上有竞争力。


六、测试之外的发现

  • 现场工人更喜欢响应快的系统,即使准确率差 0.4%。

  • 误报率比漏报更让人反感,因为会增加额外检验和返工。

  • 网络波动测试很关键,但很多厂商在演示时不会主动提。


结语
基准测试的价值,不是挑出一个“绝对最强”的智能体,而是帮企业找到最适合自己现场条件的那一个。用真实数据和环境去测,比看PPT靠谱得多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三香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dfd326.com/post/11.html

标签: 准确率
分享给朋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