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8 月,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已突破 37 万亿美元,较 2023 年增加了 3 万亿美元,相当于每个美国公民背负约 11 万美元债务。这一数字背后,是美国经济运行模式的深层矛盾,也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。
对美国国内经济的直接冲击
利息负担成 “财政黑洞”
按照当前平均利率 3.5% 计算,美国政府每年需要支付的国债利息已超过 1.3 万亿美元,占联邦财政支出的 15%,超过了教育、科技等领域的投入总和。更让人担忧的是,随着美联储为抑制通胀维持高利率政策,新发行国债的利率持续攀升,5 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达到 4.2%,10 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 4.5%,这意味着未来利息支出还将进一步增加。
这直接挤压了其他财政支出空间。2025 财年(截至 9 月底),美国国防预算虽然仍保持增长,但增速从去年的 8% 降至 5%;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,有 12 个州的公路项目因资金不足被迫推迟;就连备受关注的医疗补助计划,也缩减了对部分慢性病药品的报销比例。有经济学家测算,如果不改变当前财政政策,到 2030 年利息支出可能占到财政支出的 25%,形成 “借新还旧” 的恶性循环。
企业融资成本被迫抬升
美国国债被视为 “无风险资产”,其收益率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定价基准。随着国债收益率走高,企业债券利率也水涨船高。今年上半年,美国投资级企业债券平均利率达到 6.8%,较 2023 年上升 1.5 个百分点;高收益债券(垃圾债)利率更是突破 10%,导致不少中小企业融资困难。
数据显示,2025 年美国中小企业破产数量同比增长 22%,其中制造业和零售业受影响最大。俄亥俄州一家拥有 30 年历史的汽车零部件厂商老板无奈地表示:“原本想贷款更新生产线,但银行给的利率太高,每个月的利息支出会吃掉一半利润,只能放弃扩张计划。” 这种现象正在抑制企业投资热情,上半年美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 1.2%,给经济增长蒙上阴影。
对国际市场的连锁反应
持有国的 “减持潮” 与 “多元化”
作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,中国和日本今年以来持续减持。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从 2023 年的 1.2 万亿美元降至 9800 亿美元,日本则从 1.1 万亿美元降至 8500 亿美元,两国合计减持规模超过 4700 亿美元。与此同时,这些国家开始增加黄金储备和其他货币债券,中国央行黄金储备已连续 18 个月增持,俄罗斯更是将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降至 15% 以下。
这种减持行为并非偶然。一位亚洲央行官员在匿名采访中表示:“美国债务增长速度太快,而且政治极化导致债务上限谈判频繁陷入僵局,我们不得不考虑资产安全。” 持有国的集体行动,虽然短期内不会动摇美元地位,但正在缓慢改变全球储备资产结构。
新兴市场的 “偿债压力”
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推高了美元汇率,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双重压力。一方面,这些国家的美元外债偿债成本增加,阿根廷、土耳其等外债高企的国家,今年外债利息支出同比增长 20% 以上;另一方面,美元升值导致进口能源和粮食价格上涨,加剧了国内通胀压力。
斯里兰卡的情况颇具代表性,该国今年需要偿还的美元债务本息达 75 亿美元,但由于美元走强和本国货币贬值,实际偿债成本增加了 18%,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新一轮贷款援助。国际金融协会数据显示,2025 年新兴市场国家到期外债总额超过 1.5 万亿美元,创历史新高,美国国债引发的全球流动性收紧,让这些国家的债务违约风险陡增。
对全球经济格局的长远影响
美元霸权的 “松动信号”
虽然美元仍是全球主要结算货币,但 37 万亿美元债务正在削弱市场对美元的信心。今年上半年,沙特在与中国的石油贸易中,首次将人民币结算比例提高至 15%;印度和马来西亚之间的贸易,开始更多使用卢比和林吉特结算;甚至欧盟内部,也在推动能源交易使用欧元计价。这些变化虽然规模有限,但标志着 “去美元化” 进程正在从概念走向实践。
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在其新书中指出:“美国债务规模已超过其经济承载力,当其他国家意识到美元不再是绝对安全的资产时,货币体系的重构就会加速。” 这种重构不会一蹴而就,但趋势已逐渐显现。
全球经济增长的 “减速带”
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,其债务问题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影响世界经济。由于美国政府不得不通过加税和削减支出控制赤字,今年上半年美国进口额同比下降 3.5%,导致中国、墨西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受到冲击。同时,美国消费者因通胀和利率上升缩减开支,苹果、耐克等跨国公司的海外营收增速均出现下滑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报告中下调了 2025 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,从年初的 3.2% 降至 2.9%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“美国债务高企引发的全球金融条件收紧”。报告还警告,如果美国国债收益率继续上升,可能引发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和货币危机,形成 “二次冲击”。
普通人需要关注什么?
对于中国普通百姓来说,美国国债问题虽然看似遥远,但其实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首先,美元汇率波动会影响进口商品价格,特别是汽车、化妆品等进口比例较高的商品,价格可能出现小幅波动;其次,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影响 A 股市场,当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时,部分外资可能从新兴市场撤离,导致股市短期波动;最后,黄金作为避险资产,其价格可能因债务担忧持续走强,今年以来国际金价已上涨 8%,达到每盎司 2300 美元。
业内专家建议,普通投资者可以适当调整资产配置,增加黄金、国债等低风险资产的比例,减少对单一货币资产的依赖。同时,密切关注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变化,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美国国债市场的走向,也会间接影响全球资产价格。
美国国债突破 37 万亿美元,更像是一个警示信号,提醒全球经济体系存在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。无论未来美国采取加税、削减开支还是印钞等方式应对,其影响都将跨越国界,波及每一个普通人。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保持警惕和灵活应对,或许是最理性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