适用:想把钱花在“有证据的成分”上的人
目标:看懂配方、选对产品、减少踩坑,用 28 天把“成分表”变成“可执行护肤”
成分类别 | 代表成分(INCI) | 主要功效 | 常见安全浓度/条件 | 适用人群 | 注意事项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维C体系 | L-Ascorbic Acid、3-O-Ethyl Ascorbic Acid、AA2G | 抗氧化、提亮、淡化痘印 | 纯C 8–15%,pH≤3.5;衍生物 3–10% | 暗沉、痘印、初老 | 纯C易不稳;早用+防晒,敏皮先从衍生物起步 |
烟酰胺 | Niacinamide | 均匀肤色、抗炎、稳屏障、控油 | 2–5% | 油皮/混油/易泛红人群通用 | 高浓可能刺痒;与强酸错峰用 |
壬二酸 | Azelaic Acid | 抗炎、痘痘/粉刺、淡化色沉 | 5–15%(家用) | 痘敏、色沉、毛孔粗大 | 初期干痒属常见适应;孕期常用替代(遵医嘱) |
水杨酸(BHA) | Salicylic Acid | 溶解角栓、黑头、闭口 | 0.5–2% | 油皮、黑头闭口 | 干敏慎用;孕期谨慎/遵医嘱 |
果酸/乳糖酸/葡糖酸内酯(AHA/PHA) | Glycolic/Lactic Acid、Gluconolactone | 代谢角质、提亮、细纹 | AHA 4–10%、PHA 4–15% | 厚角质/暗沉/细纹 | 夜用+保湿;与维A/纯C不同日 |
维A类 | Retinol、Retinal、HPR | 抗老、细纹、油脂调节 | 视黄醇 0.1–0.3% 起步;视黄醛更强 | 初老/抗老需求 | 孕/哺禁用;循序建立耐受,夜用+防晒 |
神经酰胺脂质体系 | Ceramide NP/NG/AP + Cholesterol + Fatty Acids | 修护屏障、降敏 | 霜类含量 0.2–1%(与脂质复配) | 干敏、屏障受损 | 与保湿剂同用效果更好(甘油/透明质酸) |
透明质酸/甘油 | Sodium Hyaluronate、Glycerin | 吸湿保水、即时润泽 | HA 多分子复配;甘油 2–10% | 全肤质 | 湿润皮肤上脸效果更佳 |
多酚/抗氧化协同 | EGCG、Resveratrol、Ferulic Acid、VC衍生物+VE | 抗氧化、稳色、防光老 | 组合配方更稳、更温和 | 城市通勤、色沉 | 与防晒叠加使用价值更高 |
肽类 | Palmitoyl Tripeptide-1/7、Matrixyl 3000、Acetyl Hexapeptide-8 | 细纹、紧致、表情纹辅助 | 复配为主,连续使用 8–12 周见效 | 轻熟龄、敏感不耐受A类 | 需长期使用稳定见效 |
读表技巧:先确立主力成分 1–2 个,再加修护,不要“一次全上”。
好搭档
维C+防晒:白天抗氧组合,提亮更稳
烟酰胺+神经酰胺/甘油:退红、修护、控油兼顾
壬二酸+PHA:温和代谢 + 抗炎,敏痘更友好
维A+神经酰胺/B5:夜间抗老 + 修护缓冲
建议错峰(早/晚或隔日)
纯维C ↔ AHA/BHA(同层叠加易刺激/不稳)
维A ↔ AHA/BHA(刺激叠加)
维A ↔ 纯维C(分别夜/早更稳)
Week 1|建底(修护+防晒)
早:保湿精华(甘油/HA)→ 神经酰胺霜 → 防晒
晚:B5/β-葡聚糖 → 神经酰胺霜(干区加角鲨烷1滴)
记录红痒/刺痛/闭口变化
Week 2|只上 1 个主力活性
目标:暗沉→维C 8–10%(早);痘闭→壬二酸 10%(晚隔日);抗老→视黄醇 0.1%(晚隔日)
其余保持修护不变
Week 3|评估→加频或换强度
无刺激:维C可日用;壬二酸/维A改隔日→连用2天休1天
有干痒:回退到 Week 1 模式 3–5 天再尝试
Week 4|固化与微调
固定“主力 1 个 + 修护 1 个”结构;必要时加入烟酰胺 2–5%(晚用或与维C错峰)
油痘/闭口:
早:烟酰胺 4% → 清爽保湿 → 防晒
晚:壬二酸 10%(隔日)→ B5 → 轻乳
每周 1 次BHA 0.5–1%T 区擦拭
干敏/屏障弱:
早:HA/甘油 → 神经酰胺霜 → 防晒(物理优先)
晚:B5/β-葡聚糖 → 神经酰胺+角鲨烷
28 天内不刷酸/不上A类
暗沉/痘印:
早:维C 10%→ 保湿 → 防晒
晚:壬二酸 10%(隔日)→ 神经酰胺
初老/细纹:
早:多酚抗氧(EGCG/阿魏酸)→ 防晒
晚:视黄醇 0.1%(隔日)→ 神经酰胺/B5
眼周可选“六胜肽/寡肽”晚用
维C家族:L-Ascorbic Acid/3-O-Ethyl Ascorbic Acid/Ascorbyl Glucoside
维A家族:Retinol/Retinal/Retinyl Propionate/Hydroxypinacolone Retinoate(HPR)
果酸/PHA:Glycolic/Lactic/Mandelic Acid/Gluconolactone
神经酰胺:Ceramide NP/NG/AP/EOP/Phytosphingosine
修护:Panthenol、Madecassoside、Beta-Glucan、Squalane
抗氧:Camellia Sinensis Leaf Extract、Resveratrol、Ferulic Acid、Tocopherol
一口气上多活→ 每次只新增1 种,观察 3–5 天
过度去角质→ 改为PHA 低频或停酸,回到修护
维A“猛上”爆皮→ 减频/减量;先“豌豆大点涂→薄涂→全脸”
维C冒闭口→ 改衍生物或降低浓度;注意与油闷/防晒不卸净区分
只用成分不防晒→ 所有效果被抵消;白天防晒是地基
孕/哺:停维A、BHA 谨慎;优先壬二酸、烟酰胺、神经酰胺、HA(遵医嘱)
玫瑰痤疮/重度敏感:避免高浓酸、酒精/薄荷/樟脑/强香精;以修护为主
医美后:仅等渗保湿+B5+防晒;活性至少7–14 天后再评估
基础三件套:温和洁面|保湿(HA/甘油)|神经酰胺霜
主力一选:维C 8–10%(日)/ 壬二酸 10%(夜)/ 视黄醇 0.1%(夜)
加分:烟酰胺 2–5%(晚)/ 多酚抗氧(早)
工具:一次性取用勺、旅行分装避光瓶、照片对比(D1/D28)
基础稳定:红痒↓|紧绷↓|爆痘频次↓
目标改善:亮度↑|痘印变浅|细纹淡化
耐受情况:刺痒/脱屑/泛红(0–3 分)
下一步:维持/加频/换强度/更换成分
把护肤做“成分化”,关键在于主力 1–2 个 + 修护地基 + 防晒到位 + 错峰使用。照着上面的浓度区间和 28 天算法执行,你能在一个周期内看见更可控、更稳定、更可复制的改善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三香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