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调理的底层逻辑只有三步:辨体质 → 顺时节 → 管起居与饮食。不走“猛进补”“一方包打天下”的老路,而是让身体回到气血充沛、阴阳平衡的状态。
体质尺:过去三个月的精神、冷热感、舌苔与大便最能说明问题。
节气尺:春升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——吃与作息跟着天气走。
生活尺:睡眠是否规律、三餐是否准点、运动是否过或不及。
温馨提醒:以下建议适合亚健康自我调养。若有持续发热、胸痛、血压血糖异常、急性腹痛等,请直接就医,由医师辨证处方。
平和质:少病、舌淡红苔薄白。
做法:规律三餐、四季温和运动即可。
气虚质:易乏力、动即汗、易感冒。
做法:早睡、步行+轻力量;早餐加鸡蛋/豆制品,粥里点红枣/小米。
阳虚质:畏寒手脚冷、喜热饮、舌淡胖。
做法:少冰冷,常温热姜茶(姜片+红糖少量);腹部热敷10–15分钟。
阴虚质:五心烦热、口干、舌红少津。
做法:少辛辣与夜熬;常饮麦冬百合银耳羹(清润为主)。
痰湿质:体重偏重、困倦、舌苔厚腻。
做法:少甜少油;晚餐七分饱,多做快走出汗;山楂陈皮水(不加糖)。
湿热质:口黏口苦、痤疮、易口臭。
做法:少烧烤酒辣;绿豆薏米(夏用、不过量),作息提早。
气郁质:多叹气、胸闷、易烦。
做法:每天有氧30分钟;晚间做呼吸/冥想10分钟,饮食清淡少咖啡因。
血瘀质:面色晦、肢体刺痛、淤青易留。
做法:规律运动+拉伸;久坐每小时起身3分钟;饮食少油少盐。
特禀质(过敏倾向)
做法:避过敏原;保持卧室清洁与适度湿度,辛辣、酒精减少。
不确定体质?先按**“少寒少辣、早睡、走路”**三件套执行两周,再根据反馈微调。
春(肝木):少怒多舒展;清淡为主,蔬果加量,早起早动。
夏(心火):防暑护心;睡前温水泡脚,午后小憩15–20分钟。
长夏(脾土):湿气重;晚餐清淡七分饱,薏米/赤小豆适量。
秋(肺金):润燥;百合/梨/银耳可入菜,减少辛辣燥烈。
冬(肾水):早睡晚起、收敛精气;适量温补,不过度进补。
昼夜作息:尽量23:00 前入睡,6:30–7:30 起床;饭点固定,三餐七八分饱。
五色五味:每餐凑齐**绿(叶菜)红(番茄/红枣少量)黄(南瓜/玉米)白(萝卜/山药)黑(黑芝麻/木耳)**中的3种以上。
脾胃为本:早餐热食,晚餐清淡;冷饮、暴食、宵夜是三大“伤脾”元凶。
汤水茶饮(家常、安全量):
气虚/阳虚:生姜2–3片+红枣2枚煮水(糖尿病慎)。
阴虚:百合+银耳+少麦冬清甜羹(肠胃弱者少量)。
痰湿/湿热:陈皮+山楂少许代茶(胃酸过多、空腹不宜)。
平和质:菊花+枸杞清茶(一天一杯即可)。
所有茶饮不代替白水,孕期/慢病请先问医生。
热敷:脐腹/腰背,每次10–15分钟,低温、隔布,用于寒凉不适。
泡脚:温水(40℃左右)15–20分钟;头晕、心衰、糖尿病足禁。
艾灸:脾胃俞/足三里/关元等常用保健穴可选隔姜灸或温和灸;皮肤敏感、孕期、小儿慎用,切勿自行灸腹部孕妇。
按揉:合谷、太冲、内关、足三里,轻按1–2分钟/穴,感到酸胀即可。
拔罐/刮痧:易留痕与皮肤破损;出血倾向、皮肤病变、感染发热者禁用。
春困/纳差:早餐加温粥+蛋;午后外出晒光10分钟。
湿热口苦:清淡饮食+早睡;绿叶菜和白水加量,少甜少酒。
经前烦躁:每天快走30分钟,晚餐清淡,睡前呼吸放松。
久坐腰背紧:每小时起身3–5分钟,做猫牛式/胸椎旋转。
起居:23:00 前睡、固定 3 餐;每天6000–10000 步。
饮食:一日三餐按“热早、稳午、轻晚”,每餐至少两份蔬菜;冷饮≤1杯/周。
运动:一周150–300 分钟中等强度+2 次力量练习(深蹲/推拉/核心)。
家用调理:
周一三五:腹部热敷或温和艾灸10–15分钟;
周二四:按揉足三里/内关;
周末:泡脚+拉伸。
情志:晚间10 分钟静心/写随手记,把烦心事卸在纸上。
别一上来猛进补:人参、鹿茸、阿胶并非人人合适;短期亢奋=过火。
别长期寒凉或辛辣:冰饮、烧烤、夜宵是脾胃与睡眠的双杀。
别把“茶饮/保健品”当药:两周无改善或加重,请看医生。
立刻就医:持续高热、胸闷胸痛、黑便血便、剧烈腹痛、突发神志异常等急症;孕产期、儿童、老年合并慢病者优先专业评估。
今晚把睡觉时间定在23:00,把明早起床和早餐写进日程。
明天三餐按“热早稳午轻晚”,晚餐七分饱。
晚上按揉足三里2分钟,腹部温热敷10分钟,观察睡意与胃口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三香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