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常见的家庭习惯,竟然可能导致食物中毒!2025年最新研究证实,鸡蛋储存前清洗反而会加速变质,增加食品安全风险。
近日,一则关于“鸡蛋储存前要清洗”系误读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,搜索量高达303万。许多人习惯将买回家的鸡蛋先清洗再储存,认为这样更干净卫生。然而2025年的科学研究却表明,这种做法完全错误。
鸡蛋壳表面有一层天然保护膜——胶质层(壳外膜),能阻隔细菌通过蛋壳气孔侵入蛋内。清洗会破坏这层保护膜,反而使细菌更容易进入鸡蛋内部,导致鸡蛋腐败变质2。
多数人清洗鸡蛋的初衷是为了卫生。考虑到母鸡生蛋与排泄共用泄殖腔,蛋壳易沾染粪便等污染物,携带致病细菌,消费者自然希望清洗后再储存2。
2025年消费者习惯调研显示,超过65%的家庭主妇表示会清洗鸡蛋后再放入冰箱。大多数人认为这样做可以去除表面污物,减少冰箱内交叉污染的风险。
“我一直以为清洗鸡蛋是必要的卫生习惯,”北京市民张女士表示,“看到网上说有一家三口因食用清洗后储存的鸡蛋而中毒,我才意识到自己可能做错了。”2
鸡蛋自身有一套完整的天然保护机制。蛋壳表面有数千个微小气孔,这些气孔外覆盖着一层由母鸡输卵管分泌的角质层,也就是“蛋壳膜”8。
这层膜如同鸡蛋的“防护罩”,能有效阻挡外界的细菌、水分和灰尘进入蛋内,同时锁住鸡蛋自身的水分和营养,让鸡蛋在自然状态下也能保存较长时间8。
水流清洗会冲掉这层珍贵的角质层,使气孔失去保护。这样一来,细菌更容易通过气孔侵入,鸡蛋内的水分也会加速流失,导致鸡蛋变得干瘪,提前变质8。
实验数据证实,经过水洗的鸡蛋外壳菌落数量比未清洗的高出3到4倍2。
沈阳曾发生一家三口因食用炒鸡蛋而集体中毒的事件。调查发现,中毒原因正是食用了变质的鸡蛋,而鸡蛋变质与保存前的清洗有直接关系2。
专家解释,商超售卖的蛋壳干净的鸡蛋,大多是经过专业清洗的。但清洗时会严格控制水温,以免破坏表层膜,清洗后还会立即弄干,再喷上一层矿物油,以替代可能会洗掉的表层膜2。
普通家庭很难做到上述清洗和喷涂保护,所以不建议清洗,避免加速鸡蛋变质增加食品安全风险2。
那么,应该如何正确储存鸡蛋呢?2025年农业部门发布的最新指南给出了明确建议2。
如果鸡蛋表面有明显的粪便污染,可以用保鲜袋分装后冷藏,也可以挑出来清洗后短期内吃掉2。对于一般鸡蛋,无需清洗,直接用干布或厨房纸巾轻轻擦拭表面即可8。
储存温度方面,鸡蛋最适宜在1-5℃的环境下保存,也就是冰箱的冷藏室8。建议将鸡蛋放在冰箱门架的专用蛋盒里,避免直接放在冷藏室抽屉或货架上,防止因温度波动过大影响保存效果8。
摆放姿势也很重要:最好让鸡蛋“大头朝上、小头朝下”存放。因为鸡蛋大头一端有个气室,这样摆放能让蛋黄始终处于鸡蛋中央,避免贴壳,延长新鲜度8。
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所谓的“无菌鸡蛋”或“适合人类食用的生鸡蛋”5。
需要明确的是:“无菌鸡蛋”这个名称本身可能产生误导。即使是最干净的鸡蛋也含有微生物,难以完全无菌5。这些产品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“适合人类食用的生鸡蛋”5。
根据相关行业协会的标准,“适合人类食用的生鸡蛋”主要是指检测不到沙门氏菌和李斯特菌5。团体标准《生鸡蛋》(T/CAI 008-2021)规定,生鸡蛋必须经过一系列工序,包括用食品级消毒剂消毒、干燥、紫外线杀菌、涂层(必要时可使用食品级白油)、目视检查和筛选,以及自动裂纹检测5。
然而,生鸡蛋未经高温消毒,在生产、运输和食用过程中存在更大的食品安全风险。这需要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进行更严格的监管5。
许多消费者在购买鸡蛋时注重新鲜度。2025年专家分享了以下几个挑选技巧5。
在一些大型超市,鸡蛋包装或鸡蛋本身会标注生产日期,让消费者购买时更加放心5。对于散装鸡蛋,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判断新鲜度:
观察蛋壳:新鲜鸡蛋蛋壳粗糙,表面有一层霜状粉末;陈蛋蛋壳光滑发亮或有斑点8。
摇晃听声:轻轻摇晃鸡蛋,新鲜鸡蛋声音小,陈蛋有类似水声的晃动感8。
光照检查:对着光线看鸡蛋气室大小,气室越小越新鲜8。
切记:购买后的鸡蛋不要清洗,直接放入冰箱冷藏保存,并在保质期内食用完毕2。
食用变质的鸡蛋会导致污染物刺激胃肠道,引起食物中毒,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和腹泻等症状5。
特别是老年人、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,更容易受到致病菌的侵害。2025年食品安全白皮书数据显示,约12%的食物中毒事件与蛋制品有关2。
专家特别提醒,鸡蛋烹饪前一定要彻底清洗,尤其是准备做溏心蛋或生食鸡蛋时。建议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和制造商,定期清洁冰箱,避免将鸡蛋与其他食品混合存放,最重要的是尽快食用5。
正确的做法是:购买后直接冷藏,烹饪前再清洗2。如果蛋壳有明显污物,可用干布擦拭或单独存放优先食用8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三香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